新东方,株洲新东方
  您的位置:株洲首页 >> 新闻 >> 详细新闻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试题评析
时间:2010-07-01  作者:U能中学全科 秦志发  来源:优能中学全科教学部 点击量:
 

转轴拨弦三两声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试题评析

今年的湖南高考语文卷试题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考试以人为本,内容相当精彩!”整体而言,今年的考题与去年相比,不仅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更增加了许多考核综合能力的亮点,不仅考试内容和考查难度较之于去年起伏不大,但是考题考核的知识面广,并且对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看懂了题不代表你能做这道题,你能做这道题不代表你能完全做对这道题拿满分,而要想完全做对这些题拿满分的话,还真得动动脑筋、多思考,这就是湖南今年高考语文卷考核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下面来逐一分析今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精彩在哪里。

一、 基础知识部分贴近生活,注重思辨能力。

第一题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以往几年的考试中,辨别加点字读音的考点多出现于多音字的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不同或者考生容易就字形而“望文生音”产生误读,今年则直接体现在众多考生平时容易出现的“偏向方言的读音”,例如醇美的“醇”,湖南衡阳地区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再例如仰慕的“慕”,很多地方的方言也极易念作“m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却在普通话中是不正确的读音,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第二题考核的关键是考核考生对词语运用中实际意义的了解。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上是不会有错字,只会有别字。出现别字的考核意义在于同一个读音却是两个不同的字,那么其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所以,考生只要在平常的复习中留意过同音不同义的的字就不会出错。例如“蕴藏”的“蕴”在试卷中写成了“孕”,前者是“包含事物或道理”,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含义;后者是“怀着孩子”,是“生命延续”这一方面的意义,所以很明显就能发现这个错误。

第三题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

第四题是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事实上选项中的三个错误例句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口语很容易犯的错误。第一个是缺少主语,第二个是搭配不当,第三个也是句式杂糅,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考核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例如,缺少主语,那么这个句子是说什么我们就不清楚;在例如,搭配不当,那么整个句子就会产生歧义。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缩句,只要缩句之后还有主谓宾的形式,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

第五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总结起来说,今年湖南高考语文卷在基础知识部分没有给考生设置太大的障碍,至于如何起到一个区分度的作用,关键就是看考生对字词句段篇的思辨能力。这些题目说难呢,的确不难。但是说容易呢,还是要好好思考一番。

二、文言文考核全面,能力与技巧并存

今年的文言文部分依旧是文言文赏析加上诗歌鉴赏和默写。诗歌鉴赏依然是7分,只是默写把去年的部分任选题改为了必答题,分值还是6分,但考核的名家名句不仅有从必修中选取,也有从选修中选取。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注意,意味着平常高中阶段关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偏废,应该都要有所涉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诗歌鉴赏部分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古诗鉴赏考核的是南宋陆游的一首诗,考核点在于“炼字”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些都在平时新东方的语文课堂上详细训练过。“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所以不管是古诗鉴赏还是默写,都不是很难。

再一起来看看古代文《诸葛孔明》,这是陈亮写诸葛亮的一篇文章,考核的关键在于读懂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手法和事例来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态度。

第6题较之于去年,实词、虚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都是稳重求变,但今年考核了很久没有涉及的断句。实词的难点在于词类活用,比如意动、使动、为动“三大动作”或者古今异义。而今年考核的是“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这一点其实还是很简单,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这一点就是考核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

第7题考4个虚词“而、且、也、之”,出题项是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实根据课堂上总结的18大虚词的运用规律,很容易发现,尽管自己很难翻译出各个虚词的准确意义,但是只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不看原文都能做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于是D项也不对。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从这一点来看,就算文章没有看懂,我们只要通过各个句子的结构,同样也能把这道题搞定。

第8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但是放在选做题中,还是彰显了出题者慈悲为怀的良苦用心——既要考查学生平常在文言文方面对陌生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又不让考生在前十道题就花太多的时间耽误后面做题的时间。这道题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于是排出两项,再根据“以……do sth”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B选项是对的。

第9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而这道题的C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在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呢?显然前后矛盾。

第10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词,例如“特”“易”“垒”等,但关键在于只要读懂了全文褒孔明而贬仲达的态度,再结合自身对古代战争的了解(例如《曹刿论战》之类的文言文)就很容易了。

总结文言文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全部是考能力和技巧,很全面。这个能力是从平常的阅读能力(广泛涉猎,了解三国史、熟读战争文、背诵必修选修的唐宋诗词、鉴赏点睛之词和诗词意境)、思辨能力(判断文言文作者态度、把个别字词放在上下文中的辨析)、解题技巧(总结、归纳、基础知识规律的整理)。

三、现代文阅读侧重归纳能力和分析文学艺术手法。

现代文阅读一直以来分为两大版块,一个是论述类或实用类,一个是文学类。对于前者,考核点主要落在对文章原文大意的归纳和把握、对文章细节的关注。去年第一类现代文是三个选择题,今年去掉一个选择题,增加一个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从文章本意进行推断或者结合自身实际的思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改革和新考纲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对于后者,今年考核4大类题目,“字”的含义、段落的结构作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句子在文章中重复出现的作用。

对于第一篇现代文,今年抛弃了科技类或者包含科技元素的实用类文章,而是选择了人文素养高的“志愿精神”的论述文,这对于理科生而言,尽管丧失了以往理科知识的优势,但是只要关注过北京奥运会或者关注最近的上海世博会,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于“志愿精神”的理解不会很差,这也体现了湖南语文卷对热点时事的关注,这一点在选做题上也强烈地体现出来。这篇文章在阅读和理解上都不是很难,结构清晰、层次感强是这篇文章非常明显的特征,但是对于题目而言,如此有条理的文章却稍稍成为考生的一大难点——如何归纳要点?

对于第13题来说,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第14题则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细节+推断题”。这类题目在课堂上老师也总结过,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在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再看第15题,这个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也不会很大。

对于第二篇现代文,《一朵午荷》,从标题上来看就知道文章的主旨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借景抒情。事实上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借景抒情——借一朵午荷坚忍不拔的美丽与岁岁花开的旷达来抒发作者对于生命、人生的感悟。从文章的选题出处来看,今天文学类的文章直接就在新课标《语文读本》中选择,也暗示了今后要加强对选修和课外读本的重视。

第16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课堂上总结总结的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于是“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第17题则是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而课堂上我们还是总结过,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

再看第18题。分析荷花的美。这其实就是形象分析题,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析讨论过的“事物的精神美”。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最后看第19题,关于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道题很像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的“伏笔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课堂上一致通过:文章中埋设两处伏笔,一前一后,做什么用?就是为了表现一前一后的变化,表现这个变化干嘛?就是为了深化主题。而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已经分析过,就是对人生的感悟。于是我们可以找到两处伏笔的埋设点,惊讶地发现,原来第一处伏笔说“那天下午一直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再也没有说什么”。“思索”“不说话”这两点就说明当时的作者是一种非常迷茫、不解和困惑,于是第一次的思绪很简单就是“不解和困惑”。而第二处伏笔呢?“想到这里……其实孤寂并不就是一种羞耻,也不有任何罪过”,并且后面还说到“唱完后不到几天,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收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这就说明到这里的时候,作者已经在“生命的轮回中得到一个质的升华”。于是我们再把两处伏笔部分联系在一起分析,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思索结果呢?原来作者“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向我袭来”,于是作者悟出了“兴衰无非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于是乎,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有一个从不解到感悟的过程。

总的来说,今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的现代文阅读侧重归纳能力和分析文学艺术手法。归纳能力从第一篇阅读就能看出来,较之以往出现的科技文对于归纳能力的考核不足,更能体现新课标改革对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视。而文学艺术手法的考核在第二篇就很明显,与去年《云南看云》相比,题目数量少了1道问答题,分值也减少了9分,但是对于文学类文章的鉴赏能力的考核却没有减少,依然考核了字词含义、段落结构作用和文章主角的象征意义,然后去掉了赏析文的写作,改为对文章中其他文学手法作用的考核,这其实还是引导我们众多同学要继续关注自身在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研读能力。

四、选做题侧重哲理思辨和时事焦点。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在试卷上突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今年湖南高考语文卷出现了选做题(二选一),分别是结合原文谈谈自己100字左右的见解和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如此开放的题目类型让考生们都有话说,不管是选择那一道题,只要你读懂了题目的文字材料部分,再结合自身的思考,一定能够多少答一点出来。事实上选做题的第一题考核的主要是要求考生阅读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并把自我理解的部分用文字表达出来,偏向于对文章主旨大意和自身生活实际的辩证哲思;而第二题主要是把一则或几则新闻消息的内在事实联系点发掘出来,并归纳出的评论,偏向于对文字概括与归纳能力的考核。所以说,选做题的核心就是开放性强、辩证性强、时效性强,尽管文字字数只有短短100字,但这100字也是一道微型作文题,要能够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并且要么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要么对时事热点经常关注,同时不能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错误,这对于考生来说,达到真正考核综合能力的要求。

对于第20题来说,考核的是对文章所表达的辩证观点的分析。文章《水中的倒影》讲的是水动的时候很难看清水中的画面而水静的时候才能看清,题目问的是“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见解”。这个时候我们记住有三种答题模式:第一种赞同、第二种反对、第三种采取中立辩证地看待,三种模式三选一答题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选择第二种反对,那就可以先归纳文章大意表示在运动中看不清事物,只有在静止中才能看清事物,再结合自身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最后总结句表示只有静下来才能认清世间万事万物。这样答题分三步走,简单明了,水到渠成。

而就第21题而言,考核的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能力。题目给出四条消息的标题,通过观察,我们很快发现这四个标题的关键词或短语是“网络”“谷歌退出事件”“网络与法律”“打击黄毒”“网络凝聚力量”,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优点与缺点”的大意,于是我们很明白,我们要写的内容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是网络的消极作用。然后再根据新闻短评的特点,我们还要加上新闻背景知识和主观评价。而关于网络的新闻背景知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观评价则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用切近于公正、客观的言语来总结“如何规范网络,让网络为我们所用”。于是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就在于:网络背景知识+网络积极方面+网络消极方面+一句话评价,就这么简单。

五、作文评析

见《“早”:2010年高考湖南卷语文作文题评析》

六、小结:转轴拨弦三两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考核的侧重点就在于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上,不仅考核面广、题型多样,而且还告诉了我们:要想通过高考,关键是自身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这就是新课标改革后高考“以人为本”的体现。那么,对于所有即将在明年参加高考的准高三同学们而言,一年后的高考正在等着你们,你们如何打败它,就看你有什么样的本事。

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做题。作文。这五大题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需要什么样的解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大家接下来一年要做的功课。而现在,我把今年的语文试题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品鉴,与大家一同分享。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希望哪怕只是一个知识点的总结,或者一两个考点的归纳,都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要评论】打印】【关闭